Cheerful Reading

Description

只要快樂不要哭泣,可以嗎?(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悲傷,我們還能懂得什麼是快樂嗎?)~獲2011年8月德國「閱讀彼得圖畫書獎」;獲2012年慕尼黑國際青少年圖書館「白烏鴉獎」;「2012年德國最美書籍獎」
Als der Tod zu uns kam
作者:于爾克.舒比格(Jürg Schubiger)
繪者:蘿特勞特.蘇珊娜.貝爾納(Rotraut Susanne Berner)
譯者:侯淑玲
ISBN:978-986-6407-95-6
40頁/精裝/21.5 cm × 24.7 cm
出版日期:2012 年 06 月 06 日

大穎年度推薦最適合孩子閱讀的生命教育繪本



  一個關於一直以來一切都很平安美好的村莊,有一天因為死亡這個訪客來臨,人們才有了悲傷、同理心、懂得安慰等情感的故事⋯⋯孩子應該知道,這是一個快樂與悲傷同時存在的世界。
  
  故事一開始,描述的是一個沒有分離、沒有痛苦,一切都很美好的世界。那個時候,呱呱墜地的小生命會成長茁壯。製造出來的東西,例如鍋子、椅子、衣服,用久了還是一樣完好、沒有缺損。大家不用祝自己也不用祝人早安,因為每一個早晨都很平安、美好。

  直到有一天,死亡來臨。在書中,死亡被具像化為一個灰色面容,滿身皺紋的訪客。他一走進這個村落,就在路上跌了一跤。村民們從沒看過人摔跤,看到這一幕,忍不住哄堂大笑,並且模仿起死亡跌跤的模樣。但沒想到他們摔傷了鼻子、膝蓋、手肘,鮮紅的血從他們身上滴落下來。這時村民們再也笑不出來了。

  那一晚,跌傷腳的死亡無法再繼續旅行,只好暫時借住在村子裡堆放稻草堆的倉庫裡。他因身體疼痛,睡不著,只好抽菸來打發時間。不幸的是倉庫著火了,屋子也著火了,屋主的兒子葬身火海。第二天早晨,死亡抱著小男孩的屍體,傷心的流著眼淚說:「我又做了什麼壞事了?」死亡不知道為什麼只要有他在,就會有痛苦。

  死亡為死去的男孩製作了一個棺材,將他下葬後,再度踏上旅程。村民們和死亡道再見時,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淚。他們發現,死亡這個訪客為他們留下了痛苦、同理心,也讓他們知道什麼是安慰。從此之後,每當新的一天來臨,村子裡的人們開始會互道早安;有人打噴嚏的時候,會互祝早日康復,他們開始會互相祝福彼此。

  逝去、悲傷、哭泣、痛苦⋯⋯如果沒有不好的感受存在,我們會不會過得更快樂呢?我們是否更能了解生命的珍貴,更懂得享受事物的美好呢?我們是否更能懂得如何體貼對人呢?其實,存在與逝去、快樂與悲傷、歡笑與哭泣、痛苦與幸福⋯⋯每一種感受就是一種色彩;因為多樣的色彩,才讓我們的生命顯得更豐富多彩⋯⋯



本書榮獲「2012年德國最美書籍獎」消息

  「2012年德國最美書籍獎」(Die schönsten deutschen Bücher 2012)評選結果於五月三十日出爐。 《只要快樂不要哭泣,可以嗎?》(Als der Tod zu uns kam)一書在889本評選書籍中脫穎而出,成為德國書藝基金會(Stiftung Buchkunst)頒發此獎項的二十五本書籍中的一本,也是「兒童及青少年讀物組別」五本得獎作品中的一本。


  《只要快樂不要哭泣,可以嗎?》獲頒「2012年德國最美書籍獎」的得獎理由如下:

★這是本處理人生最難、人們最不願面對的一個課題的童書。這本書不採用神義論的舊有矛盾,而是以一個新的方式來詰問死亡的意義——罪責、懲罰,以及善與惡的整個道德寓意在此不是重點。


★死亡在一個無憂無慮的時刻出現,不過不是以怪物的形象,而是以一個讓人憐憫的、笨拙的『人』的形象出現。雖然圖畫呈現了悲傷、哀悼和恐懼,但『死亡』並沒有帶給人們無法平復的傷痛。因此這個詰問便轉向活著這件事。人們彼此友好對待,是這本書輕輕帶過,但極欲傳達的重要意涵。這些細微的面向在圖畫裡清楚可見,但在文字裡並沒有表示出來。


★既不刺眼也不暗沉的柔和色調,就像低調含蓄的底色,襯托著故事情節。雙頁構圖顯得很和諧,自由編排、清楚可讀的文字和一幅幅的圖畫互相烘托、搭配得宜。圖畫的表現力感動人心,且沒有多餘的感傷。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boersenblatt.net/530554


原文書名:Als der Tod zu uns kam

原出版語言:德文



Cheerful Reading